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有牙齒的龜

龜鱉目(Testudines)是一支演化相當成功的爬行動物,不僅化石紀錄相當豐富,現今也還仍有多達350個物種在各種不同的棲地生活著。今日的龜是一群無齒之徒,也因為沒有牙齒,這意味著他們吃飯時必須運用堅硬的角質喙來切斷食物。

半甲齒龜(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是一種生存於距今約2億2000萬年前三疊紀(Triassic)的原始海龜。不同於今日的烏龜,半甲齒龜的上下顎仍保有牙齒,身體也僅有腹側具有甲殼的構造,從這些特徵不難想像他們名字的由來,牠同時也是化石紀錄當中最原始的龜鱉類之一。
半甲齒龜(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的骨骼化石。Credit: Chun Li.

德國圖賓根大學(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in Tübingen)的馬同拉比(Márton Rabi)是研究古代龜鱉類與鱷形類(Crocodyliformes)的專家,他與佛利堡大學(Université de Fribourg)的喬伊斯(Walter G. Joyce)和徐星在上個月描述了一種出土於中國新疆的新種原始烏龜,並將其命名為腔齒四川龜(Sichuanchelys palatodentata)。正如同他的種小名所示,這種烏龜的口腔上方仍保有牙齒殘留的痕跡,這是個很明顯的過渡特徵。在此之前,人們已知最晚仍然保有牙齒構造的烏龜生存於距今1億1900萬年,而腔齒四川龜則再將這個紀錄往後延伸了3000萬年。
四川龜(Sichuanchelys)的骨骼與復原圖。Credit: Lida Xing.

腔齒四川龜出土於中國新疆的五彩灣組(Wucaiwan Formation)距今約1億6000萬年前,這裡同時也是中國晚侏儸紀(Jurassic)化石重要出土所在。透過研究這些過渡的古老烏龜,科學家們得以拼湊出這些烏龜在恐龍時代演化的藍圖,隨著盤古大陸(Pangaea)分裂,散佈在各處的烏龜各自獨立演化出各種獨特的樣貌。


References:
Walter G. Joyce, Márton Rabi, James M. Clark & Xing Xu. 2016.A toothed turtle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and the global biogeographic history of turtle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16:236.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化石恐龍腦!

2004年,化石獵人希斯考克(Jamie Hiscocks)在薩塞克斯郡(Sussex)的貝克斯希爾(Bexhill)近郊發現了一塊外觀不起眼的棕色石塊。根據倫敦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在上個月發表的新研究顯示,這塊化石很有可能是一塊恐龍的腦袋!
保有軟組織的恐龍腦部化石。Credit: Jamie Hiscocks.

研究團隊的分析,這個化石的主人應該是一種原始的禽龍類(Iguanodontia),生存於距今約1億3300萬年前的早白堊紀。透過研究這塊化石,科學家們得已了解恐龍和現生鳥類與鱷魚構造上的差異。研究團隊甚至從中發現了恐龍的腦膜(Meninges)─這是一種圍繞在大腦周邊得堅韌組織,藉此保護佈滿了腦部的微血管。

科學家認為,這塊化石之所以能夠幸運地保存下來是由於恐龍死後,他的頭部陷沒至沼澤當中,沼澤中高酸度與低氧的環境減緩了恐龍腦部分解的速度,而這些腦部組織便在完全衰變之前得以礦化,原本屬於恐龍頭骨的其他部分則因為沒有浸潤在水中而被分解,並混入其他的沉積物中,所以只有部分的腦殼與軟組織保存了下來。
腦殼內部軟組織保存的過程。Credi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要找到礦化的生物軟組織是非常罕見的,尤其是腦部組織,所以要了解史前動物腦部結構的演化簡直是件難如登天的事。然而這件標本並沒能將其他大部分的部位保留下來,所以我們仍無法得知其他更進一步的訊息。此外,由於現存的軟組織化石仍相當的罕見,不少古生物學家對於這項發現的看法也仍抱持懷疑態度。要揭開恐龍腦中的秘密,還得有賴更多進一步的研究。


References:

Martin D. Brasier, David B. Norman, Alexander G. Liu, Laura J. Cotton, Jamie E. H. Hiscocks, Russell J. Garwood, Jonathan B. Antcliffe, and David Wacey. 2016. Remarkable preservation of brain tissues in an Early Cretaceous iguanodontian dinosaur. Earth System Evolution and Early Life: a Celebration of the Work of Martin Brasier, 448. doi:10.1144/SP448.3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什麼是「古生物學」?

今天我們來談談一些比較基礎的問題,比方說:什麼是「古生物學」?跟考古學有什麼不一樣?什麼又是化石生物學?
到底這三個關注範圍有點相像的學門有什麼不一樣呢?Credit: Zdeněk Burian.

古生物學(Paleontology)是一門研究古地質年代中所涵蓋的生物所衍生出來的一門科學方法。透過研究化石來了解該地層存在的生物,我們得以重新建構該地層年代所應有的樣貌,並了解地球的演變。精確地來說,古生物學比較像是為地球科學而服務的一門知識。

化石生物學(Paleobiology)雖然在字面上的意思看起來好像跟古生物學差不多,但其實兩者還是不太相同領域的學科。化石生物學主要透過研究化石來了解生物本身,並試圖重建生物類群彼此間演化的歷程。與古生物學不同的是,化石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多半出自於生命科學的範疇,而非為地球科學而服務。

至於考古學(Archaeology)呢?這個學門其實比較屬於人類學(Anthropology)的範疇之內。雖然不少人類學研究也涵蓋了自人類出現以來200百萬年左右的骨骼化石、亞化石或相關的石器發展,但是大多數的時候考古學比較專注於1萬年以內的物質文化與素材。所以比起古生物學或化石生物學,考古學研究的時間尺度相較要小的多,畢竟1萬年在地質學意義上是相當小的單位。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尋找失落的撒哈拉巨獸

自從這邊開張一個月以來,一直不乏有人來信或私下告訴我,希望能夠花點時間來談談棘龍(Spinosaurus)這種奇特的恐龍。自從電影《侏羅紀公園3》(Jurassic Park III)上映以來,才使得這種被人遺忘的巨大肉食恐龍聲名大噪。此外,2014年古生物學家尼薩伊布拉罕(Nizar Ibrahim)在撒哈拉沙漠的新發現也使得我們對於棘龍有了全新的認識。

也因為一直以來,隨著新的化石證據與研究發現,棘龍的外在形象也隨這時間推移而不斷修正。為了要能夠從比較全面的角度來了解棘龍這種神祕的恐龍,本篇將專注在發現棘龍的歷史沿革,來看看棘龍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時間回到1910年代,德國古生物學家史托瑪男爵(Ernst Stromer)搭著蒸汽船正要前往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籌備一項關於古生物學的遠征考察計畫,也是在當時史托瑪決定前往鮮為人知的巴哈利亞(Bahariya)搜索化石。1912年,史托瑪的好友兼他的當地嚮導瑪格拉夫(Richard Markgraf)發現了一種未知的巨大獸腳類恐龍,這個化石包含了一塊殘缺的下顎骨、散落的牙齒與多塊脊椎,其中巨大高聳的棘柱引起了他的興趣,並開始著手研究。幾年之後,史托瑪將他的研究發表,他認為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新物種,並根據牠獨特的身體特徵將這種恐龍命名為「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
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的模式標本。Credit: Ernst Stromer.

之後在1934年,更多的素材從巴哈利亞出土,儘管這些骨骼與棘龍有些相似之處,但史托瑪認為他們可能屬於其他其他動物而非棘龍所有,於是他將這些未知的化石標記為「棘龍B」(Spinosaurus B)。由於缺乏有效的參照對象,史托瑪根據當時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描述的另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霸王龍(Tyrannosaurus)作為復原重建的參考依據,並依此描繪了多張的手稿。
史托瑪男爵(Ernst Stromer)在1936年為標本BSP 1912 VIII 19所繪製的手稿。Credit: Ernst Stromer.

所有史托瑪在遠征巴哈利亞地區所發現的化石都被送往慕尼黑古生物學博物館(Paläontologisches Museum München)典藏。然而,好景不常,隨著德國在二戰的戰況越來越吃緊,盟軍的空襲也開始進入德國本土,各地的博物館與學術機構開始把大批的館藏與學術成果搬到地下的岩洞或防空壕中。史托瑪也多次向館方要求將他的化石蒐藏移往安全的地方保存,但都被館方斷然拒絕。1944年4月24日,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對慕尼黑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轟炸,除了史托瑪的研究手稿,所有已發現的棘龍化石與其他在巴哈利亞發現的化石全部化為烏有。在此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人發現過任何新的化石,棘龍就好像被世人遺忘了一般。

在史托瑪男爵採集的化石標本隨著戰爭而煙消雲滅後,棘龍似乎就和其他巴哈利亞組(Bahariya Formation)出土的恐龍一樣被世人遺忘。同樣出身德國的古生物學家休謨(Friedrich von Huene)也曾經認為棘龍很可能是已知最巨大的陸棲肉食動物。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發生,也許這個失落的撒哈拉巨獸會比起北美的霸王龍更廣為人知。
早年棘龍的復原形象,看起來就像其他大型的獸腳類恐龍,但被上多了個帆狀物。Credit: John Sibbick.

在1970年代左右,恐龍被認為很可能是靈活的溫血動物,所以科學家們也重新將棘龍的姿態調整成水平的模樣。當時巨大的背棘被認為可能佈滿了血管,以用來調節體溫,類似古老的異齒龍(Dimetrodon)。所以有些這個時期的某些復原圖中能看到棘龍以四肢行走的方式移動。

法國古生物學家巴佛陶(Eric Buffetaut)研究了數種獸腳類恐龍的牙齒結構,他檢視了一些來自突尼西亞的破碎下顎骨與牙齒,這些化石被認為是棘龍所有。他驚訝地意識到,棘龍很可能具有一副狹長口吻,錐狀的牙齒顯示他們可能不適合獵殺其他大型的植食動物。相反的,他們很可能以捕食魚類為主。巴佛陶隨後又檢視了一些來自摩洛哥南方出土的棘龍化石,他認為棘龍很可能跟當時新發現的重爪龍(Baryonyx)同屬於一類未知的獸腳類恐龍演化支,可惜這個假說在當時缺乏可靠的化石證據佐證。
電影《侏羅紀公園3》(Jurassic Park III)當中棘龍的原始設定稿。因為化石素材的缺乏,當時復原的頭部使用了似鱷龍(Suchomimus)與重爪龍(Baryonyx)的特徵作為復原重建的依據,體型也比較類似標準的大型掠食恐龍。以當時已知的素材來說,電影中的形象其實算是相當正確的。Credit: Mark "Crash" McCreery. Stan Winston Studio.

1996年,羅素(Dale Russell)根據一些摩洛哥(Morocco)出土的頸部脊椎化石,描述了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以外的另一個物種─摩洛哥棘龍(S. maroccanus)。幾年後,他又和法國古生物學家塔可(Philippe Taquet)將更多化石歸納於摩洛哥棘龍底下,其中包含了一塊狹長的上顎骨。這塊上顎的吻部前端還佈滿了細小的孔洞,或許棘龍也像鱷魚一般能藉此感知水中的動靜,而這塊化石證實了多年前巴佛陶的假說。

當時也在北非探勘化石的賽里諾(Paul Sereno)並不同意這樣的分類法,他認為摩洛哥棘龍其實就是埃及棘龍,而非兩個物種。他還指出,史托瑪男爵描述的「棘龍B」其實很可能是另一種大型獸腳類恐龍。
在有更多屬於棘龍的顱骨素材被科學描述後,科學家發現棘龍的鼻脊上有一小塊美麗的冠狀物。新的證據顯示棘龍的背棘其實很可能並非是脆弱的帆狀物,這些高聳的神經棘很可能有脂肪或肌肉覆蓋,且血管化的狀況也並不如預期中得明顯,或許除了調節體溫以外也具有溝通或展示等多種用途。Credit: Joschua Knüppe.

尼薩伊布拉罕(Nizar Ibrahim)在2014年根據了一具亞成體的部分骨骼化石標本重建了新復原樣式的棘龍,這具化石保存了一副完整的髖骨、股骨、脛骨與部分的趾骨。他採用了早年賽里諾的分類法,將史托瑪男爵描述的「棘龍B」部分化石與摩洛哥棘龍都視為是埃及棘龍的化石標本。

過去從來沒有發現過如此完整的棘龍後肢,伊布拉罕根據這些新出土的素材,認為棘龍擁有一對相對較短的後肢,並藉此適應半水棲地環境。當必須在陸地上移動時,則以手背著地,支撐上半身多餘的重量,然後以後肢行走,即所謂的「四肢行走」步態。

儘管伊布拉罕的新式復原對於棘龍水下適應的假說相當具有說服力,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對此提出質疑。哈欽森(John Hutchinson)指出,使用多個來自不同個體、彼此割裂的樣本,很可能導致復原的結果是個不準確的化石嵌合體。艾維斯(Serjoscha Evers)等人也提出了分類學上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棘龍B」與摩洛哥棘龍其實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棘龍科(Spinosauridae)恐龍,而非屬於埃及棘龍所有。
許多的證據都顯示棘龍很可能是一類半水棲動物,不僅骨質密度高、棘龍牙齒的氧同位素比對也比較接近水棲動物。根據伊布拉罕(Nizar Ibrahim)的重建,棘龍擁有一對相對較短的後肢,並藉此適應半水棲的環境。Credit: Francesco Delrio.

也許有關棘龍復原的爭議在短期之內仍不會有結論,但是謹記世上並不存在完美的復原,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恐龍與古生物也都隨著時間有諸多的改變,也許這個失落的撒哈拉巨獸還有著更多秘密等著人們去發掘。


References:

Holtz, T.R., Molnar, R.E., & Currie, P.J. 2004. Basal Tetanurae. In: Weishampel, D.A., Dodson, P., & Osmolska, H.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71–110.
    
Buffetaut, E. 1989. "New remains of the enigmatic dinosaur Spinosaurus from the Cretaceous of Morocco and the affinities between Spinosaurus and Baryonyx".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Monatshefte (2): 79–87.
   
Russell, D.A. 1996. "Isolated dinosaur bones from the Middle Cretaceous of the Tafilalt, Morocco". Bulletin du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Paris, 4e série, section C. 18 (2–3): 349–402.
    
Taquet, P. and Russell, D.A. 1998. "New data on spinosaurid dinosaur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the Sahara". 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 Series IIA - Earth & Planetary Sciences. 327 (5): 347–353.
   
dal Sasso, C.; Maganuco, S.; Buffetaut, E.; Mendez, M.A. 2005. "New information on the skull of the enigmatic theropod Spinosaurus, with remarks on its sizes and affinitie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5 (4): 888–896.
    
Ibrahim et al. 2014. Semiaquatic adaptations in a giant predatory dinosaur. Science 345, 1613– 1616.
    
Evers et al. 2015. "A reappraisal of the morphology and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he theropod dinosaur Sigilmassasaurus from the "middle" Cretaceous of Morocco". PeerJ. 3: e1323.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見見偉德!澳洲恐龍家族的新成員

雖然澳大利亞(Australia)有許多屬於中生代(Mesozoic)的地層,可是一直以來卻鮮少發現過什麼恐龍化石。因為地勢平坦,你很難在澳洲大陸上找到峽谷、山脈、夠深的河谷或其他可能暴露出岩層化石的地形。澳洲大陸上的開闊平原擁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任何暴露在這種環境的化石往往逃離不了自然風化的命運。

儘管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如此嚴峻,仍然陸續有零星的恐龍化石出土。早在19世紀中葉,不列顛皇家海軍飛翔號(HMS Fly)的船員就在約克角(Cape York)半島上採集到一根脛骨與一些散落的碎片,據信這是澳大利亞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可信紀錄。在20世紀初,也有零星的出土紀錄,但是人們真正開始有系統地在澳大利亞挖掘恐龍化石則是在1980年代以後的事了。

2005年,澳洲恐龍時代自然史博物館(Australian Age of Dinosaurs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創辦人大衛艾略特(David Elliott)在園區內自家附近的土地上牧羊時發現了一塊腳趾骨與部分碎裂的化石,起初他以為這個化石屬於一隻獸腳類(Theropoda)恐龍所有。回到家後他興奮地與他的太太茱蒂(Judy Elliott)分享這個新發現,茱蒂仔細的檢驗這些化石後發現,這根腳趾的主人其實是一隻巨大的蜥腳類(Sauropoda)恐龍。
艾氏草原龍(Savannasaurus elliottorum)的骨骼復原圖。Credit: Travis R. Tischler.

之後艾略特夫婦帶著一隊科學家重新回到現場發現了更多化石出土,並給這隻恐龍起了個綽號「偉德」(Wade),以紀念古生物學家瑪莉偉德(Mary Wade)對澳大利亞古生物學研究的貢獻。此外,偉德還是在博物館成立以來,在園區內所發現第三種新品種的恐龍。

被命名為「艾氏草原龍」(Savannasaurus elliottorum)的偉德是一種基礎的泰坦巨龍類(Titanosauria),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森諾曼階(Cenomanian)。草原龍是迪亞曼蒂納龍(Diamantinasaurus)的近親,兩者都出土於園區內的溫頓組(Winton Formation)。根據現有的化石推估,草原龍的身長約15公尺。草原龍獨特的骶骨與恥骨和髖部的接合處顯示牠們有個相當寬廣的軀幹。
草原龍的復原圖。Credit: Travis R. Tischler.

泰坦巨龍在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Barremian)廣泛的分布於世界各地。古生物學家波羅帕特(Stephen Poropat)認為,這些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很可能趁著阿爾比階(Albian)到土侖階(Turonian)較為溫暖的氣候,從南美洲穿越整個南極大陸來到澳大利亞。生存於澳洲的迪亞曼蒂納龍與草原龍很可能就是這些恐龍的孓遺,而2011年阿根廷科學家在南極大陸發現疑似泰坦巨龍的化石或許能夠支持這樣的假說。
同樣也出土於園區內的迪亞曼蒂納龍(Diamantinasaurus)是草原龍的近親。Credit: Travis R. Tischler.

由於在澳大利亞出土的化石相較罕見,這使的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很難精確地描繪出這些恐龍遷徙的路徑。迪亞曼蒂納龍與草原龍或許提供了我們另一種了解白堊紀時期大陸分化情形的側面信息。

澳洲恐龍時代自然史博物館位於昆士蘭的溫頓,此外他們也是個非營利組織,想實際走訪當地或更了解澳洲恐龍可以參考:
http://www.australianageofdinosaurs.com/

或訂閱追蹤他們的FB粉絲團:
Australian Age of Dinosaurs


References:

Poropat, S.F.; Mannion, P.D.; Upchurch, P.; Hocknull, S.A.; Kear, B.P.; Kundrát, M.; Tischler, T.R.; Sloan, T.; Sinapius, G.H.K.; Elliott, J.A.; Elliott, D.A. (2016). "New Australian sauropods shed light on Cretaceous dinosaur palaeobiogeography". Scientific Reports. 6: 34467. doi:10.1038/srep34467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科學家群像─安德魯斯

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 (1844-1960) Credit: AMNH.

美國探險家、博物學家,曾任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MNH)館長。

1884年生於美國威斯康辛的畢洛伊特(Beloit),自幼便喜歡在荒野間探險,他也自學過剝製標本的製作,並靠著這行賺了點小錢,以支付他進入畢洛伊特學院(Beloit College)的學費。其後他前往紐約,並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獲得了一份工作,在這段期間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取得了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哺乳動物學碩士學位。
以安德魯斯為名的肉食性有蹄動物─安氏中獸(Andrewsarchus)。Credit: Mick Ellison.

在20世紀初曾多次率領探險隊前往中亞與蒙古的戈壁沙漠(Gobi Desert)考察,雖然原先的目的是為了尋找人類的起源,但卻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當時前所未見的各式古生物。同時安德魯斯也將他的冒險經歷集結成冊,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大眾讀物。

他最知名的發現莫過於一窩被認為是屬於原角龍(Protoceratops)的恐龍蛋,雖然這些蛋在1995年被認為其實是屬於竊蛋龍(Oviraptor)所有。

同時,安德魯斯也曾登上《時代》(TIME)雜誌成為時代封面人物。

雖然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從未證實這樣的想法,但是許多人普遍認為電影角色印第安那瓊斯(Indiana Jones)的原型即是來自安德魯斯與其他在那個年代四處尋求冒險的探險家。


References: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The Roy Chapman Andrews Society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禽鳴

鳥類在距今1億5000萬年前是由一支小型的獸腳類(Theropod)恐龍演化而來,這樣的想法在當今的科學界以普遍為主流所接受。在過去的二十年以來,許多新出土的化石證據已經填補了在恐龍與現代鳥類之間形態、功能與時間序列上的空白。時至今日,科學界已辨識出超過鳥類一萬多種以上的物種,牠們幾乎可以說是當代最華麗、也最具多樣化的四足類(Tetrapod)動物。

儘管這樣這樣的概念在《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之後才普遍被大眾文化接納,但事實上遠在維多利亞時代,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早就已經提出過恐龍是鳥類近親這樣的概念,乃至於派考夫特(William Plane Pycraft)和諾普查男爵(Franz Nopcsa)在1910年代間都提出過「原鳥」(Pro-Aves)這樣概念性的假想生物。
海爾曼(Gerhard Heilmann)筆下的假想生物─原鳥(Pro-Aves),繪製於1916年。Credit: Gerhard Heilmann.

「鳴管」(Syrinx)一詞便是出自於赫胥黎之手,這個位於氣管的構造是鳥類獨有的,鳴管主要由一組軟骨環、結締組織和肌肉構成。藉由這個構造,使得有些鳥類能夠發出各種複雜的聲音,其中鸚鵡、烏鴉以及八哥等鳥類能夠模仿人類說話也是因為這個高度發達的發聲構造。

雖然軟骨組織在一般情況下並不容易保存下來,但是在某些礦物含量較高的環境中,鳴管的軟骨環還是能夠順利地保存在化石當中,目前發現最古老的化石化鳴管是在一種名叫南極維加鳥(Vegavis iaai)的白堊紀鳥類身上。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維加鳥之外,所有已知的鳴管化石痕跡都是在非鳥類恐龍滅絕以後的物種上發現的。
南極維加鳥(Vegavis iaai)與恐龍一同生活的復原圖像。Credit: Kazuhiko Sano.

維加鳥是一種雁型目(Anseriformes)的鳥類,所以牠們是現今鴨子、鵝與雁類的古老近親,生存於白堊紀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Maastrichtian),距今約6800至6600萬年前。在1992年,維加鳥的化石在南極洲西部的維加島(Vega Island)上被一支隸屬於阿根廷南極觀測站(Instituto Antartico Argentino, IAA)的探險隊發現,但是直到2005年,這具化石才被克拉克(Julia Clarke)描述與命名,而這具副鳴管的化石痕跡直到2013年才被克拉克注意到。
維加鳥化石當中的鳴管(Syrinx)。Credit: Clarke et al. 2016.

維加鳥左右不對稱的鳴管顯示,牠們可以發出兩種不同聲源的鳥鳴聲,這個特色有助於比對各種現生鳥類以及其他保存有鳴管的已滅絕鳥類。

雖然克拉克與她的研究團隊也試圖找尋恐龍身上是否也具有鳴管這樣的構造,但目前仍一無所獲。一般相信這個構造可能是鳥類自恐龍分化出來以後才衍生出來的器官,因為科學家仍未能在同時期的恐龍身上找到像鳴管這樣的構造,所以恐龍很有可能無法發出像現代鳥類那樣的禽鳴聲。
維加鳥鳴管的特寫。Credit: Clarke et al. 2016.

有趣的是,克拉克的同行李德(Tobias Riede)在今年稍早時也發表了一份研究顯示一部分的恐龍似乎也能透過類似鴕鳥或環頸斑鳩以壓縮空氣的方式閉著嘴巴發出聲音,透過這種方式,即便沒有鳴管也能發出咕咕聲。

克拉克也表示,透過對發聲行為的演化研究,我們也得以觀察到其他生理解剖構造的改變,關於鳥類起源的研究取徑絕對不僅是只透過飛行和羽毛的演變而已,還有更多題材有待人們去探索。


References:

Clarke, J. A., C. P. Tambussi, J. I. Noriega, G. M. Erickson, and R. A. Ketcham. 2005. Definitive fossil evidence for the extant avian radiation in the Cretaceous. Nature 433:305-308.

Tobias Riede, Chad M. Eliason, Edward H. Miller, Franz Goller and Julia A. Clarke. 2016. Coos, booms, and hoots: The evolution of closed-mouth vocal behavior in birds. Evolution. DOI: 10.1111/evo.12988

Julia A. Clarke, Sankar Chatterjee, Zhiheng Li, Tobias Riede, Federico Agnolin, Franz Goller, Marcelo P. Isasi, Daniel R. Martinioni, Francisco J. Mussel and Fernando E. Novas. Fossil evidence of the avian vocal organ from the Mesozoic. Nature, 2016 DOI: 10.1038/nature1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