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Paleontologis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Paleontologis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暴龍王朝 ─ 探龍記

說到恐龍,沒有人不認識霸王龍(Tyrannosaurus)。說起這種體型長達13公尺,重約6公噸的大型肉食性恐龍,大家免不了會想起牠在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仰天咆嘯的生猛形象!雖然這麼說總免不了些陳腔濫調,但霸王龍迄今仍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恐龍;著名的演化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在五歲時在博物館中看見了裝架好的霸王龍骨架,事後回憶道:「我從沒見過如此令人驚嘆的事物!」進而開啟了他的職業生涯。可見霸王龍是多麼深入人心,並且成為了某種不容抹滅的文化標誌!
霸王龍在城市中仰天長嘯。《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電影劇照。Credit: Stan Winston Studio. Universal Pictures.

在學術圈內,霸王龍同時也是被研究的最透徹的物種之一。目前已被發現並確認為屬於霸王龍的標本總數超過30件,當中還包含了許多近乎完整的化石標本,從幼年至成年一併俱全;科學家甚至還從中找到了軟組織與血紅細胞!很難想像至今我們對於這種已經滅絕了6600百萬年的恐龍的瞭解甚至遠比許多現存的動物高出許多。

你幾乎找不到任何一種肉食性恐龍的標本能夠像霸王龍一樣齊全。更令人振奮的是,過去這17年來,科學家所發現的暴龍種類遠比過去一百年前還要來的多,這使得現在我們幾乎可以完整地描繪出霸王龍及其所屬的暴龍超科(Tyrannosauroidea)家族之間演化樹的輪廓,讓牠們得以成為肉食性恐龍當中研究演化的最佳教材。接下來,就讓我們回到一切故事的原點,一起來窺探從荒煙蔓草中發掘霸王龍的歷程!

●尋龍高手

亨利‧菲爾費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 1857-1935)。Credit: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說起霸王龍的故事,總是免不了要提起一號人物,那就是亨利‧菲爾費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他的來歷非同小可,不同於我們大多數人熟悉的科學家,整天埋首研究、經費與教學,還得整天掛心覺得自己像個魯蛇;奧斯本完全是天生的人生勝利組,他有個做為鐵路大亨的父親,大學就讀於名校,並師承於另一位當時知名的古生物學家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之後又順利地成為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MNH)的館長,而且這一當就是整整25年。

「骨頭先生」巴納姆‧布朗(Barnum Brown, 1873-1963)。他滑稽的名字取自一位當時知名的馬戲團經紀人─P.T.巴納姆(P.T. Barnum)。Credit: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在奧斯本時任館長期間,他為博物館的館藏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並使得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擁有了世界頂尖的古脊椎動物標本典藏。此外,當時頗具盛名的奧斯本還曾經登上過《時代雜誌》(TIME)的封面人物,即使是在今日,能夠獲得這項殊榮的科學家並不常見,可想見他當時在一般群眾間的聲望之高。不過,就像當時許多上層出身的白人富家子弟一般,奧斯本是個不折不扣的種族主義者、白種人至上優越論者。為了證明他所主張的意識形態,他甚至不惜花費大筆的金錢,多次派遣遠征隊深入中亞,試圖推翻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證據。

當然奧斯本並不是每次都有參與每一項野外的採集任務,在20世紀初,奧斯本雇用了許多探險家在北美的大西部採集化石,其中最具盛名的莫過於「骨頭先生」(Mr.Bones)─巴納姆‧布朗(Barnum Brown)。

巴納姆‧布朗也是一號奇怪的神祕人物,他經常在盛夏的懷俄明與亞伯達省的荒地中穿著一件厚重的獸皮大衣,同時也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從事諜報工作。除了協助博物館採集化石之外,他也受雇於石油公司,經常過著白天採集化石、夜晚破壞敵對公司的油井與竊取商業機密的日子。就在1902年,由他親自帶領的探險隊從蒙大拿州的地獄溪組(Hell Creek Formation)找到了他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發現,而這項發現即將撼動世人的目光!

在盛夏的荒地中穿著獸皮大衣搜索化石的巴納姆‧布朗。Credit: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帝王現身


從蒙大拿州道生郡(Dawson County)發現的化石是一具包含了部分頭骨的破碎骨骼,布朗在發現了這些化石以後花了三年的時間將其掘出並送至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繪製於1906年的霸王龍骨骼復原圖,其中未發現的部分是以異特龍作為復原的依據。Credit:  Osborn H. F.  (1906).

根據少量的骨骼,奧斯本辨識出這些骨骼來自於一種肉食性恐龍。由於許多的部分仍未清理準備完成,所以奧斯本只能透過有限的素材來描述這種恐龍。他辨識出這種動物有根粗壯而強健的肱骨、恥骨末端有明顯增大,由於這些骨骼是如此的巨大,以至於他很快地意識到他正面對著一件前所未有的發現。奧斯本在其文描述道:


『我提議將這種動物列為一個新的屬:霸王龍屬(Tyrannosaurus)。藉此描述這種體型遠超越迄今任何已知之陸棲肉食動物。』



除了霸王龍之外,他還在文中簡短地描述了另一段出土於懷俄明州的下顎骨,這段下顎骨相較於另一種肉食性恐龍─異特龍(Allosaurus)有著較少的牙齒,但形狀相當的粗厚且肥大,奧斯本同樣給的這件標本一個相當浮誇的名字─強健蠻橫龍(Dynamosaurus imperiosus)。
起初被命名為強健蠻橫龍(Dynamosaurus imperiosus)的一段下顎骨,奧斯本在隔年確認這件標本與霸王龍屬於同一個物種。Credit:  Osborn H. F.  (1905).

隨著更多清理好的骨骼,奧斯本在隔年瞭解到這兩種大型的肉食恐龍其實是同樣一種動物,由於在文章中第一個首先出現的名稱具有優先權,所以雷克斯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這個響亮的名稱被保留了下來,並沿用至今。透過這些更新的素材,奧斯本根據異特龍等大型的肉食性恐龍重建出霸王龍大致上的輪廓─一隻直立起來將近六公尺高、有著比異特龍更寬闊的頭骨,此外還有更為強健而粗曠的脖子與軀幹。
電影《金剛》(King Kong)中與巨型猩猩角力的霸王龍。Credit:  Radio Pictures.

毫無疑問的,霸王龍是爬蟲類統治大地時期君臨天下的萬王之王。而在當時,霸王龍的發現確實造成了大眾的轟動,群眾們爭相到博物館一睹牠的身影,而霸王龍也躍上了劇場的舞台出現在各種大眾通俗作品之中,甚至還在電影《金剛》(King Kong)與幻想中的巨大猩猩角力。

●身世之謎?


霸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Maastrichtian),距今約6800至6600萬年前,牠們是生存在地球上最後的非鳥類恐龍,牠們同時很可能是白堊紀滅絕事件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直接受害者。你可能很難想像在時間序列上,人類與霸王龍的距離比起侏儸紀晚期相距了近一億年的異特龍更為接近。牠們就像是恐龍王朝的末代皇帝,但是在整個20世紀,我們對霸王龍的了解卻相當受限。
在亞洲體型和身體特徵都近似於霸王龍的近親─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Credit:  Sung-hua Chiang.

除了霸王龍以外,奧斯本還描述了另一種年代稍早的大型肉食性恐龍─肉食艾伯塔龍(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數年之後,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們描述了另一種霸王龍的近親─平衡蛇髮女怪龍(Gorgosaurus libratus),而在這次的發現中,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暴龍家族完整的前肢化石─一對短小纖細,以及只有兩指帶有功能的手指。在1950年代間,甚至連蘇聯的古生物學家也在蒙古及中國找到了體型幾乎與霸王龍一樣巨大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隨後科學家又從北美洲暴龍類的化石中辨識出了懼龍(Daspletosaurus)這個新的屬。
體型巨大的霸王龍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大型獸腳類恐龍當中的異類,以至於整整一個世紀當中,科學家完全無法為牠在演化樹上找到適當的位置。Credit:  Lu Feng Shan.

上述所有的恐龍都有幾個共通點,牠們的體型都很巨大,是生態系裡的頂級掠食者。生存年代的範圍也都很接近,差不多都是白堊紀末期的坎帕階(Campanian)到馬斯垂克階。此外,牠們都生存於北方的亞洲和北美洲大陸上。而這些幾乎也代表了在霸王龍被發現的一個世紀裡面我們對暴龍這個類群的了解,牠們與其他獸腳類恐龍是如此的不同,以至於沒有人知道牠們應該被放在演化樹的哪個位置上。

 一直要到本世紀之初,我們才從岩層中找到了新的曙光!整個故事需要重新寫過,暴龍家族演化的故事接下來才正式揭開了他的扉頁…


References:

Osborn, H. F. (1905). "Tyrannosaurus and other Cretaceous carnivorous dinosaurs". Bulletin of the AMNH. New York City: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1 (14): 259–265. hdl:2246/1464. Retrieved October 6, 2008.

Osborn, Henry Fairfield; Brown, Barnum (1906). "Tyrannosaurus, Upper Cretaceous carnivorous dinosaur". Bulletin of the AMNH. New York City: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2 (16): 281–296. hdl:2246/1473. Retrieved October 6, 2008.

Osborn, H. F. (1917). "Skeletal adaptations of Ornitholestes, Struthiomimus, Tyrannosauru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City: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35 (43): 733–771. hdl:2246/1334. Retrieved October 8, 2008.

Lambe, Lawrence M. (1914). "On the fore-limb of a carnivorous dinosaur from the Belly River Formation of Alberta, and a new genus of Ceratopsia from the same horizon, with remarks on the integument of some Cretaceous herbivorous dinosaurs". Ottawa Naturalist. 27: 129–135.

Lambe, Lawrence M. (1914). "On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carnivorous dinosaur from the Belly River Formation of Alberta, with a description of Stephanosaurus marginatus from the same horizon". Ottawa Naturalist. 28: 13–20.

Matthew, W. D.; Brown, B. The family Deinodontidae, with notice of a new genus from the Cretaceous of Alberta.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22, 46: 367–385.

Matthew, William D.; Brown, Barnum (1923). "Preliminary notices of skeletons and skulls of Deinodontidae from the Cretaceous of Albert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89: 1–9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科學家群像─諾普查男爵

法蘭茲‧諾普查/Franz Nopcsa von Felső-Szilvás (1877-1933)

匈牙利裔的探險家、古生物學家、民族學者,同時也是一位公開的同性戀者。他不僅是奠定了化石生物學(Paleobiology)研究基礎的第一人,同時也是20世紀初阿爾巴尼亞民族學領域中的重要人物。

1877年生於當時仍是奧匈帝國轄下外凡尼西亞(Transylvania)的貴族家庭。18歲那一年,諾普查的妹妹伊洛娜(Ilona Nopcsa)在家中的莊園內發現了巨大的頭骨,後來被諾普查帶回至他當時求學的所在地維也納,並交給了當地的地質學家鑑定這塊頭骨的來歷,之後這塊頭骨被鑑定為一種恐龍。
諾普查親手繪製的沼澤龍模式標本。Credit: Franz Nopcsa.

根據他的自述,這是他第一次看過化石,並使得他未來走上成為古生物學家的道路。諾普查在中學畢業後進入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就讀,以便繼續專研他所需的專業知識,並開始撰寫正式的研究論文。直到1899年,他完成了他的第一個學位,在其發表的研究中將這種恐龍正式命名為外凡尼西亞沼澤龍(Telmatosaurus transsylvanicus)。

諾普查繪製的多刺甲龍(Polacanthus)骨骼復原圖。Credit: Franz Nopcsa.
諾普查在當時所提出的觀點都是相當前衛且非主流,如果不是因為其財富與他的家族在宮廷當中的影響力,這些觀點很可能只會被埋沒在不知名的角落。他發現許多生存於晚白堊紀外凡尼西亞的恐龍體型都異常的嬌小,例如前述的沼澤龍和蜥腳類的馬札爾龍(Magyarosaurus)。

相較於其他體型巨大的蜥腳類恐龍,馬札爾龍身長僅6公尺長、體重也只有1噸左右,與其他同類群的親戚來說可說是相當的迷你,甚至當時不少人懷疑馬札爾龍其實是幼年的蜥腳類恐龍。諾普查注意到當時外凡尼西亞的地形相當破碎,許多現在是陸地的地區在7000萬年前的坎帕階(Campanian)其實浸沒在特提斯海(Tethys)之中。所以他認為這些恐龍的體型其實是為了適應島嶼生態系所產生的結果。

直到2010年,史泰因(Koen Stein)等人才證實了諾普查當年的假說是千真萬確的;另一種生存於侏儸紀的小型蜥腳類恐龍─歐羅巴龍(Europasaurus)的發現也證實了這類因為環境而侏儒化的現象確實也存在於其他恐龍身上。
原鳥(Pro-Aves)的想像圖。Credit: Franz Nopcsa.

現代被廣泛運用來鑑定化石個體年齡的組織學技術也是出自於諾普查之手。早在1930年代,他便提出透過運用骨骼切片下類似年輪的構造來推算恐龍與其他古生物生長發育的狀況。透過對鳥類解剖構造的觀察,他同時也是早期鳥類源自恐龍假說的支持者。此外,他還引用了生物學理論提出了許多鴨嘴龍類(Hadrosaurid)可能具有雌雄二型性的假說。這些前衛的看法也都在當代被證實,諾普查無疑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學者。

在古生物學以外,諾普查也與鄰近的阿爾巴尼亞關係良好,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國家當時仍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底下的一個亟欲獨立的省份。諾普查是當時少數遊走在山間的外地學者,並在當地採集地質學、氣象學與民族誌第一手素材的同時,他也參與了支持阿爾巴尼亞的民族獨立運動,甚至在當地正式獨立後被推舉為王位的候選人。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也帶領著一群阿爾巴尼亞志願軍在背後為奧匈帝國從事諜報工作。可惜好景不常,在大戰之後奧匈帝國淪為戰敗國,諾普查家族轄下的莊園被移交給了羅馬尼亞,失去俸祿的他窮困潦倒,即使如此仍努力地試圖維持原本的學術工作,並且將他大多數的化石蒐藏賣給了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至今仍兀立於外凡尼西亞的諾普查故居。Credit: ArtXpert Gallery.

1933年4月25日,諾普查仍不敵經年抑鬱,在迷昏了他長年的秘書兼戀人多達(Bajazid Doda)後與其一併離開人世。儘管如此,諾普查遺留給世人的科學遺產仍是相當龐大的,並且仍會繼續為後人所傳頌。

後記:

本文獻給所有因為少數特質而被迫獨自面對龐大體制壓迫的人們,不論你們的資質平庸與否,都不該被當成避而不談的問題。不要輕易地踏入那些缺乏想像力的人們為你們鑄好的模件裡,你們的存在是無庸置疑的!


References:

David B. Weishampel & Oliver Kerscher (2012): Franz Baron Nopcsa, Historical Bi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biology, DOI:10.1080/08912963.2012.689745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用鬍子對抗歧視

雖然我們身處於一個在人類歷史上文明最發達進步的時代,但仍不難找到各種存在已久的原始習慣。古代的人類需要快速的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分辨危險,所以總是習慣為自己認識的事物貼上標籤,儘管已經不用提心吊膽地過著被劍齒虎或穴獅捕時的日子,人們還是習慣為身邊的事物貼上標籤,比方說:外勞就是不老實、女生就是比較柔弱、白人都很有錢......等等。

所以每天都還是能夠在BBS上看到鄉民用「醜女」、「ㄈㄈ尺」、「母豬騎士」這樣的字眼在批評那些媒體上的女性,藉此紓發日常生活中的不愉快。儘管這樣的仇女言論出自無意之間,但同時也顯示了整個社會歧視女性或其他弱勢團體的氛圍仍舊陰魂不散。
Credit: The Bearded Lady Project.

這樣的氛圍在古生物學界當中也不例外,所以在歷史上許多關於古生物學家的形象總是充滿著男子氣慨的冒險家、有時帶著牛仔帽,並且留著一臉大鬍子。有時這樣的形象在職場中就有如「會員卡」一般,將他者與「她者」區隔開來,不論有意無意,這樣深植人心的刻板印象對女性的從業人員來說無非是一道玻璃天花板。

紀錄片製作人雷西馬許(Lexi Marsh)製作了一部新的紀錄片《鬍子女計畫:挑戰科學的面貌》(The Bearded Lady Project: Challenging the Face of Science),讓古生物學家愛倫柯拉諾(Ellen Currano)戴上了鬍子一窺在地球科學領域中長期存在的不公與歧視,試圖打擊在科學領域裡的刻板印象,並於本月初在懷俄明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首映。

柯拉諾曾提到自己在學術場合被邊緣化的經驗,且經常因為女性的身分被安排去參與許多非學術性的外部推廣活動,使得馬許開始有了拍攝本片的構想。所以她們決定以幽默的方式來呈現這樣的氛圍,並拍攝了一系列帶鬍子的女性古生物學家肖像,藉此激勵那些在科學領域努力奮鬥的女性。此外,這支紀錄片與展覽的收益將用於支付未來將投入此一領域的女性科學家。

欲了解更多詳情請洽:http://thebeardedladyproject.com/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古生物檔案01─傑氏巨爪地懶

藝術家筆下的巨爪地懶復原圖。Credit:George 'Rinaldino' Teichmann.
學名:Megalonyx jeffersonii

涵義:源自希臘文「巨大的爪子」

生存年代:晚更新世,距今約1.1萬年前

發現地點:北美洲

體型:身長約3公尺,體重約900公斤

在恐龍尚未被人們發現之前,巨大的大型哺乳動物骨骼化石是博物館吸引人氣的主角,人們爭相目睹這些史前時代的巨大生物。在那個年代裡,一般人們對於生物會「滅絕」這樣的想法仍尚未被廣為接受。

巨爪地懶(Megalonyx)便是這個時期代表性的發現之一,他們是一種巨大的地棲樹懶,發達的前肢帶有巨大的爪子,是更新世時期北美常見大型的植食動物。這些原始的真獸來自於一個被稱為異關節總目(Xenarthra)的大家族,這個族群的動物包含了許多生存於更新世的巨大哺乳動物,現代人們所熟知的犰狳、食蟻獸和樹懶則是目前少數僅存的成員,這些動物與現今大多數較為進階的哺乳動物親緣關係較遠。他們的體溫相對較低,所以行動遲緩。他們的牙齒缺乏齒根,不具門牙與犬齒,牙齒可以像爬行動物一樣終生生長。此外,這個類群的動物前肢發達,經常帶有巨大的爪子。

目前只有兩個屬共六個物種的樹懶存活至今,所有像巨爪地懶這樣的大型成員都沒能挨過寒冷的冰河期。雖然如此,現在仍有兩個巨爪地懶科(Megalonychidae)的成員存活在中南美洲,分別是二趾樹懶(Choloepus didactylus)與霍氏樹懶(Choloepus hoffmanni)。
水牛城動物園裡的二趾樹懶(Choloepus didactylus)。Credit: Dave Pape.

在過去的紀錄裡,這些北美的大型地懶經常被認為是經由巴拿馬陸橋從南美大陸遷移至北方,但其實早在陸橋形成之前早已有少數的地懶經由島嶼以游泳的方式抵達北美大陸。進入北方之後,這些動物隨即輻射擴散至北美大陸的各個角落,其中傑氏巨爪地懶最遠甚至分布至阿拉斯加、育空和西北領地的極圈之內。

傑氏巨爪地懶的發現背後其實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在1796年,維吉尼亞州的史都華(John Stuart)上校為時任副總統的湯瑪士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帶來了一副破碎的骨骼,這具骨骼化石當中包含了三個巨大的爪子、橈骨、尺骨、股骨與一些足部的碎片,這些化石發現於西維吉尼亞格林布賴爾(Greenbrier County)的一個洞窟內。傑佛遜在研究了這些骨骼後,隨即於1797年在美國哲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APS)上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根據傑佛遜的推測,他認為這些化石源自於一種巨大的獅子,並將這個物種的特徵將其命名為「巨爪獸」(Megalonyx)。
湯瑪士傑佛遜總統肖像。Credit: NIST Museum and History Program.

正如同前面我們提過,在當時物種「滅絕」的觀念仍尚未被科學界廣泛地接受,基於大自然會延續其自身的完整性,為了延續整體生態的平衡是不允許有生物滅絕的現象存在。傑佛遜認為「巨爪獸」這種巨大的生物至今仍未滅絕,所以當他當選為第三任的美國總統時任命了路易士與克拉克遠征隊(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到大西部找尋這種巨大動物存在的蹤跡,並盡可能帶回一隻活體。想當然耳,路易士上尉和克拉克上校當然沒能夠找到活生生的「巨爪獸」,畢竟這種動物早已在數萬年前絕跡。而「巨爪獸」的骨骸其後才被傑佛遜的好友威斯塔(Caspar Wistar)醫師重新描述並歸納為地懶,並將種小名獻給了傑佛遜總統。

傑佛遜的這份研究儘管看來錯誤百出,但這份研究可是第一個在美國開創脊椎古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里程碑,別具意義。


References:

McDonald, H. G. 2005. Paleoecology of extinct xenarthrans and the Great American Biotic Interchange. Bulletin of the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45, 313-333.

McDonald, H. G. & Pelikan, S. 2006. Mammoths and mylodonts: exotic species from two different continents in North American Pleistocene fauna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42-143, 229-241.

McDonald, H. G., Harington, C. R. & de Iuliis, G. 2000. The ground sloth Megalonyx from Pleistocene deposits of the Old Crow Basin, Yukon, Canada. Arctic 53, 213-220.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科學家群像─安德魯斯

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 (1844-1960) Credit: AMNH.

美國探險家、博物學家,曾任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MNH)館長。

1884年生於美國威斯康辛的畢洛伊特(Beloit),自幼便喜歡在荒野間探險,他也自學過剝製標本的製作,並靠著這行賺了點小錢,以支付他進入畢洛伊特學院(Beloit College)的學費。其後他前往紐約,並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獲得了一份工作,在這段期間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取得了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哺乳動物學碩士學位。
以安德魯斯為名的肉食性有蹄動物─安氏中獸(Andrewsarchus)。Credit: Mick Ellison.

在20世紀初曾多次率領探險隊前往中亞與蒙古的戈壁沙漠(Gobi Desert)考察,雖然原先的目的是為了尋找人類的起源,但卻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當時前所未見的各式古生物。同時安德魯斯也將他的冒險經歷集結成冊,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大眾讀物。

他最知名的發現莫過於一窩被認為是屬於原角龍(Protoceratops)的恐龍蛋,雖然這些蛋在1995年被認為其實是屬於竊蛋龍(Oviraptor)所有。

同時,安德魯斯也曾登上《時代》(TIME)雜誌成為時代封面人物。

雖然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從未證實這樣的想法,但是許多人普遍認為電影角色印第安那瓊斯(Indiana Jones)的原型即是來自安德魯斯與其他在那個年代四處尋求冒險的探險家。


References: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The Roy Chapman Andrews Society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科學家群像─小畠郁生

小畠郁生/Ikuo Obata (1929-2015) Credit: 日本地質学会.


日本古生物學家、科普作家,專長以研究中生代無脊椎動物的系統發育為主。

1929年生於日本福岡縣,二戰期間曾加入過海軍學校。1954年從九州大學地質學系畢業,在1969年時與當時仍是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的長谷川善和一起參與了雙葉龍(Futabasaurus)的挖掘工作。
國立科學博物館展出的鈴木雙葉龍(Futabasaurus suzukii)。Credit: Dick Thomas Johnson. Gallery,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

同時他也是日本早期少數大量翻譯、監修恐龍與其他中生代古生物學科普書籍的作者之一。1976年參與動畫與特攝公司圓谷製作所(円谷プロダクション)的定格動畫作品《恐龍救生隊》(恐竜探険隊ボーンフリー),並引用了當時最新的學說介紹給普羅大眾。2011年成為日本地質學會的名譽會員。

事實上許多台灣早期藉由日本翻譯引入的恐龍相關書籍即是出自小畠先生的著作。

今天同時也是小畠先生逝世滿一周年的紀念日,僅此紀念。


References:

日本地質学会

日本古生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