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鼠齒獸的復原圖。Credit: Becky Barnes. |
柏克自然史與文化博物館(Burk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Culture)的古生物學家威爾森(Gregory P. Wilson)在本月初重新檢視了第一件完整的貪婪負鼠齒獸(Didelphodon vorax)顱骨化石,並檢驗了他的生物力學結構與系統發育分析。這個研究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貪婪負鼠齒獸是白堊紀晚期的「大型」哺乳動物,雖然體型與現今的北美負鼠(Didelphis virginiana)可能差不多大,但當時的哺乳動物相較於今天要小的多。目前已知的負鼠齒獸有三個種,皆生存於馬斯垂克階(Maastrichtian)的北美洲。
威爾森的研究團隊分析了貪婪負鼠齒獸的顱骨結構,他們發現貪婪負鼠齒獸很有可能是目前已知的哺乳動物之中咬合力最大的動物。此外,他們還有類似現今貓科與鬣狗的犬齒。尖銳的犬齒配上強壯的顎,能使他們輕易地咬穿肌肉並粉碎骨骼,這顯示負鼠齒獸很有可能也會獵食那些體型相當的小型恐龍,並攝取多樣化的食物來源。
貪婪負鼠齒獸頭骨復原圖。Credit: Wilson, G. P. et al. |
負鼠齒獸屬於後獸亞綱(Metatheria)的成員,這一類群的哺乳動物是現今有袋類(Marsupialia)的祖先。過去傳統上常認為這一類的動物起源於南美大陸,但根據負鼠齒獸的解剖特徵顯示,後獸亞綱很可能起源於北美,並在8500萬年前有相當的多樣性。然而這樣的多樣性在坎帕階(Campanian)逐漸減少,隨著6500萬年前恐龍時代的結束,後獸亞綱的成員才逐漸轉往南美大陸發展。
References:
Wilson, G. P. et al. A large carnivorous mammal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North American origin of marsupials. Nat. Commun. 7, 13734 doi: 10.1038/ncomms13734 (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