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龜(Platychelys)與其生活環境的復原重建。Credit: Patrick Röschli. |
側頸龜亞目這個類群則比較特殊,他們最早出現在侏羅紀晚期,相對曲頸龜亞目較晚,主要分布於岡瓦納(Gondwana)大陸。這些烏龜有著非常特化特徵,他們有著較長的脖子,相較於曲頸龜亞目的成員,他們以側邊摺疊的方式將頭部縮進甲殼的前緣。
因為特殊的身體結構,龜鱉類是目前化石素材被研究的相對透徹的一類動物,最近的形態學以及分子定序顯示他們同樣也是雙孔亞綱(Diapsida)的成員,就像其他蜥蜴(包括蛇類)、鱷魚和鳥類一樣在眼睛的後方具有兩個顳顬孔。
板龜的骨骼化石,外觀看起來很像現今的澤龜。Credit: Anquetin, J. et al. |
不同於今日所見到的烏龜,在兩億年前他們其實有個僵硬的頸部,以至於他們無法將頭縮回殼內抵禦來犯的掠食者。那這樣的獨特行為是怎麼來的?來自瑞士的古生物學家安克坦(Jérémy Anquetin)近來發表了關於板龜(Platychelys)的研究或許能為這個問題帶來一些解答。
板龜頸部運動方式的示意圖。Credit: Anquetin, J. et al. |
板龜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啟莫里階(Kimmeridgian)的歐洲,距今約1.5億年前。當時的歐洲地形破碎、多島嶼,而板龜種動物很可能就生活在濕潤的湖泊或沿岸,就像今日的澤龜一樣。根據安克坦的觀察,板龜的頸部結構和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曲頸龜亞目成員相當類似,雖然他們也能像曲頸龜亞目一樣將頸部拱成S型,但顯然仍無法將整個頭部縮進甲殼之內。有鑑於此,安克坦認為板龜這樣的構造顯然並不是為了禦敵,相反的,這樣個構造使得板龜能夠藉由快速的伸縮頸部捕食水中的魚類。
然而1.5億年前的板龜和今日的曲頸龜亞目親緣關係甚遠,這樣的頸部結構很可能只是趨同演化的結果。所以當我們看到的「縮頭烏龜」時可別總是誤認為他們僅是被動的逃避,也許老謀深算的牠們只是在靜待下一個毫無防備的獵物!
References:
Anquetin, J. et al. A Jurassic stem pleurodire sheds light on the functional origin of neck retraction in turtles. Sci. Rep. 7, 42376; doi: 10.1038/srep42376 (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