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星宿橋上的恐龍

程氏星宿龍(Xingxiulong chengi)是另一種近期被命名的基礎蜥腳形類(Sauropodomorpha)恐龍,發現於中國雲南的祿豐組(Lufeng Formation)。除了成年的模式標本LFGT-D0002之外,還有一個較不完整的標本與另外一隻幼年的標本一併被發現,很可能在死亡之前被埋葬在一起。
星宿龍的骨骼標本與重建圖。Credit: Wang, Y.-M. et al.

程氏星宿龍生存於侏儸紀早期,成年的個體全長約四至五公尺,以當時的恐龍來說,這樣的體型並不算小。屬名是紀念位於祿豐縣城西門外的「星宿橋」,這座古橋最早修建於明代,是雲南當地保存至今年代較早且規模較大的一座古代石拱橋;種小名則獻給了近年剛逝世的古生物學家程政武,以紀念他對於雲南當地古生物學研究的貢獻。

根據本研究中的種系分析,他們認為星宿龍與另一種也發現於當地的蜥腳形類恐龍─金山龍(Jingshanosaurus)的親緣關係最為接近,但也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星宿龍可能更為原始,也許更接近基礎的蜥腳形類與大椎龍科(Massospondylidae),甚至落於兩者之外。
新窪金山龍(Jingshanosaurus xinwaensis)的復原圖,同屬基礎蜥腳形類的牠是星宿龍的近親。Credit: Paleocolour. Gallery, CC BY 4.0, wikimedia commons.

儘管外觀上星宿龍看起來與其他基礎蜥腳形類恐龍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星宿龍具有部分看起來較為「過渡」的特徵,雖然以蜥腳形類恐龍來說,星宿龍可能是相對基礎的成員,但星宿龍身上卻又有許多特徵看起來很類似那些較為先進的蜥腳類(Sauropod)恐龍。比方說:牠們的骶骨包含了四塊薦椎、相對寬闊的肩胛骨,恥骨有個相對較長的上半部,大約佔了總長度的40%,這樣的長度在基礎蜥腳形類當中並不多見,反而比較常見於大鼻龍類(Macronaria)那樣的較進階蜥腳類恐龍身上。當然這樣的特徵並不能說明蜥腳形類恐龍與蜥腳類恐龍之間的演化關係,比較可能是因為趨同演化的結果。

星宿龍的前肢仍相對短小,牠們很可能無法像那些較進階的蜥腳形類成員一樣以四肢行走。此外,後肢的長骨較為粗壯,或許就是為了支撐起前半身的重量以利二足行走。

在一些比較早期的科普書裡面經常會把那些比較基礎蜥腳形類成員稱之為「原蜥腳類」(Prosauropod),並被認為是蜥腳類恐龍的祖先。在最近的親緣分支研究則認為牠們其實是另一類獨自演化的恐龍,而非蜥腳類恐龍的直系祖先。就像星宿龍一樣,很多基礎蜥腳形類恐龍仍保持二足形走的步態,甚至某些比較原始的成員仍是肉食性或雜食性,顯示了牠們與獸腳類(Theropod)恐龍之間的密切關係。


References:

Wang, Y.-M., H.-L. You, and T. Wang. 2017. A new basal sauropodiform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7:41881. doi:10.1038/srep418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