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有著劍龍臉的怪異恐龍

新鳥臀類(Neornithischia)是鳥臀目(Ornithischia)恐龍當中最重要的一隻演化支,這個類群的恐龍吻部前端通常沒有牙齒,取而代之的是堅硬的角質喙。牠們的下頜牙齒有一層不對稱的牙釉質(enamel),並發展出咀嚼的機制,使他們能夠以更堅韌的植物為食。

莫倫伊莎貝莉龍(Isaberrysaura mollensis)是上個月中被正式發表的新種,同時也是第一種在南美洲侏儸紀地層中被發新鳥臀類恐龍。模式標本編號MOZ-Pv 6459,是一具不完整的骨架和一個近乎完整的頭顱骨。屬名獻給第一個發現這具化石標本的伊莎貝拉維迪亞貝瑞(Isabel Valdivia Berry)與埃里科蒂李奧貝瑞(Erico Otilio Berry),原文中沒有描述種小名的來源,推測可能是來自發現化石的地層─洛斯莫耶組(Los Molles Formation)。

事實上,這具標本同時也是這個地層中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位於涅烏肯盆地(Neuquén basin)的洛斯莫耶組出土了許多像菊石一類的海洋動物。根據推測,此處在古代很可能是一處海相三角洲,所以這隻可憐的伊莎貝莉龍很可能是死後因為某些意外漂流到此處。
伊莎貝莉龍的頭骨與牙齒結構。Credit: Salgado, L. et al.

伊莎貝莉龍生存於距今約1.85億年前的侏儸紀,是相當基礎的新鳥臀類,體型大約五至六公尺左右,以同時期的同類來說相對是比較大的。雖然身體的其他部位看起來與其他新鳥臀類恐龍沒有太大的不同,但牠的頭部構造相當特殊,看起來反而比較像劍龍類(Stegosauria)。由於仍未對身體的其他部位進行比較清楚的描述,目前仍不知道兩者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也許這樣的頭部構造只是趨同演化的結果。當然也可能伊莎貝莉龍與劍龍類有著其他的連結,畢竟基礎的新鳥臀類與那些裝甲恐龍的親緣關係也很密切。

不過最令人在意的是,伊莎貝莉龍腹腔的腸道中仍保留了牠生前的最後一餐!在腸道中,有著兩種不同大小的種子,其中一種直徑大約1公分;另一種則大約2.5公分,經辨識後應該是蘇鐵類的種子。根據這些種子完整的外觀,伊莎貝莉龍應該沒有經過仔細地咀嚼而是直接將其吞下,這樣的方式與一些現代以蘇鐵類植物為食的動物相當類似。
伊莎貝莉龍腹中保留的種子。Credit: Salgado, L. et al.

包括種子在內,現存的蘇鐵類植物都是帶有毒性的,一旦誤食可能導致抽筋,嘔吐或腹瀉。對於這樣的現象,主導本研究的古生物學家薩加多(Leonardo Salgado)等人認為,伊莎貝莉龍可能會用腸道中的微生物來處理蘇鐵種子的毒性,並消化其他可食用的部位。


References:

Salgado, L. et al. (2017). A new primitive Neornithischian dinosaur from the Jurassic of Patagonia with gut contents. Sci. Rep. 7, 42778; doi: 10.1038/srep427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