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古生物檔案03─貝尼薩特禽龍

當代禽龍的復原圖。Credit: Mark Witton.

學名: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涵義:源自希臘文「鬣蜥的牙齒」

生存年代:白堊紀巴列姆階,距今約1.26億年前

發現地點:西歐地區,英格蘭、比利時與德國

體型:身長約10公尺,體重約3公噸

1822年,婦產科醫師吉迪恩曼德爾(Gideon Mantell)與其妻瑪麗安(Mary Ann)在英格蘭薩塞克斯郡(Sussex)東部的查克菲爾德(Cuckfield)地區拜訪病人的過程中獲得了一些大型動物的牙齒化石。對這些化石感到興趣的曼德爾夫婦開始奔走各地,並與當時不少科學家一併研究這些在當時前所未見的化石,使得理查歐文(Richard Owen)爵士在日後創建了「恐龍」(Dinosauria)這個類群。
水晶宮(Crystal Palace)展出的禽龍復原雕像,注意拇指上的尖爪被誤植為鼻頭上的角。Credit: Chris Sampson.

這段耳熟能詳的情節應該是所有經常翻閱恐龍相關書籍的朋友們都聽過的故事吧!禽龍(Iguanodon)是一種大型的植食性恐龍,牠們的四肢相當粗壯,雖然通常以四足行走,但必要時也能以後肢快速奔跑。

說到禽龍身上最大的特色,莫過於前肢上的釘狀拇指,這個拇指在維多利亞時代曾被認為是長在鼻尖上的角,直到更完整的化石出土才被確認為拇指的指爪。不過時至今日科學家對於這對指爪的用途仍不清楚,一般被認為很可能用於攝食或作為防禦之用。此外,禽龍的口吻部也相當獨具特色,牠們的雙顎相當發達,前端沒長牙齒的喙可能有角質覆蓋,後半部則佈滿了像鬣蜥般的牙齒。不過至今仍未了解禽龍到底會以什麼樣的植物作為主食。
禽龍前肢骨骼,其手掌厚重不易彎曲,可以支撐身體的重量四足行走,小指可靈活移動便於抓握,拇指則有個巨大的指爪。Credit: Ballista. Gallery,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

正如同上周末介紹過的斑龍(Megalosaurus)一樣,曼德爾醫師與當時的研究者在資訊不足的時代背景下經常將許多鳥腳類恐龍歸類為禽龍,這樣的狀況甚至還延續到20世紀末,許多白堊紀早期出土、解剖特徵類似禽龍的鳥腳類恐龍都被胡亂地丟進這個分類裡面。
早期的禽龍復原,像袋鼠般直立行走。Credit: Zdeněk Burian.

現在禽龍屬下只有兩個有效種,一個是目前廣為人知的貝尼薩特禽龍,另一種則是近期才被描述發現於西班牙特魯埃爾(Teruel)的蓋氏禽龍(I. galvensis)。

而現在的模式種─貝尼薩特禽龍其實並不是原先曼德爾發現的那個禽龍,而是後來在比利時發現的。當初這個決議在當時引起了一些爭議,因為貝尼薩特禽龍其實與最早的模式種安格理克斯禽龍(I. anglicus)在部分特徵有不小的差異,由於安格理克斯禽龍的正模標本只有牙齒,其他被歸類為這個物種的化石又殘缺不全,所以國際動物命名規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ICZN)最後還是將模式種的頭銜讓給了貝尼薩特禽龍。除了比利時以外,貝尼薩特禽龍廣泛的分布於西歐地區,在德國與英格蘭都能找到牠的蹤跡,是巴列姆階(Barremian)相當活耀的動物。


References:

Charig, A. J. & Chapman, S. D. 1998. Iguanodon Mantell, 1825 (Reptilia, Ornithischia): proposed designation of 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Boulenger in Beneden, 1881 as the type species, and proposed designation of a lectotype. 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55, 99-104.

Paul, G. S. 2008. A revised taxonomy of the iguanodont dinosaur genera and species. Cretaceous Research 29, 192-216. doi:10.1016/j.cretres.2007.04.009

Francisco J. Verdú; Rafael Royo-Torres; Alberto Cobos; Luis Alcalá. 2015. "Perinates of a new species of Iguanodon (Ornithischia: Ornithopoda) from the lower Barremian of Galve (Teruel, Spain)". Cretaceous Research. 56: 250–264. doi:10.1016/j.cretres.2015.05.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