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幽靈農場的獵手

勞氏鱷(Rauisuchid)是一類大型且能直立行走的主龍類(Archosaurs),在恐龍還沒能稱霸陸地之前,他們是生態系中的頂級掠食者。由於許多的化石證據仍很破碎,勞氏鱷的分類相當的混亂,過去他們被放在引鱷科(Erythrosuchidae)底下,現在則認為他們是一類鑲嵌踝類主龍(Crurotarsi),是現代鱷魚的古老祖先。

雖然形式上不同於大多數的恐龍和現存的哺乳動物,這些動物最大的特徵莫過於他們也能夠「直立行走」!

勞氏鱷四肢直立的方式相當特別,藉由髖臼延伸往腹部的兩側,股骨垂直向下形成一個類似棚架的方式構成。這樣的直立方式也稱之為「柱狀直立」(pillar-erect posture)。這帶給了他們許多的優勢,相較於現存的鱷魚,運用短小的四肢賣力的飛奔(galloping)的滑稽模樣,勞氏鱷能夠更快速、且更有效率的移動,使他們能夠輕易地追上那些行動相對緩慢的布拉塞龍(Placerias),以飽餐一頓。
兩種截然不同的直立方式,右邊顯示了勞氏鱷(Rauisuchaian)獨特的「柱狀直立」姿態。Credit: Fred the Oyster. Gallery. CC BY 4.0, wikimedia commons.

此外,比起我們熟知的現生鱷魚來說,勞氏鱷的頭骨高聳而且相對狹窄,反而比較類似一些早期的大型的獸腳亞目(Theropods)恐龍,所以咬合力可能是比較弱一些。

本月月初,古生物學家在新墨西哥州著名的「幽靈農場」(Ghost Ranch)中發現了零散的化石裡,辨識出了另一種新品種的勞氏鱷─海氏威法龍(Vivaron haydeni)。這副化石包含了一對保存完好的上下顎骨,和一些臀部的零碎骨骼。科學家根據當地傳說的蛇靈命名,種小名則獻給了在2002年發現了這片採石場的一名登山客約翰海登(John Hayden)。
海氏威法龍(Vivaron haydeni)模式標本的右邊顎骨。Credit: E.J. Lessner et al. 2016.

雖然發現的骨骼相當零碎,但是他們的骨骼型態與結構上相當近似於另一種也存在於新墨西哥州的勞氏鱷─波斯特鱷(Postosuchus),兩者的體型大小也相當近似,身長大約4公尺、體重約250公斤。有看過BBC紀錄片《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的讀者,想必也對波斯特鱷會有印象,他們與威法龍一樣也是此地的頂級掠食者。
海氏威法龍(Vivaron haydeni)的復原圖。Credit: Matt Celeskey.

三疊紀的新墨西哥州充斥著縱橫交錯的河流與氾濫平原,並有著開闊的森林地帶。除了競爭對手波斯特鱷之外,多樣化的主龍類也一起共享著此處的水源。鏈鱷(Desmatosuchus)是堅蜥(Aetosaurs)的一種,他們是一類身上披有著堅硬骨板的植食性動物;外型長的像鱷魚的雷東達龍(Redondasaurus)與鑿齒鱷(Smilosuchus)是一類被稱之為植龍(Phytosaurs)的動物,儘管生態棲位、生活型態乃至外型都與鱷魚近似,但牠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鱷魚。

大型的獸孔類─布拉塞龍或許是威法龍與波斯特鱷主要的食物來源。他們是卡尼階(Carnian)最大型、數量也最多的植食動物,在親緣關係上比較接近我們哺乳動物。布拉塞龍具有強壯的四肢與身軀,在喙狀的嘴巴兩側還長有長牙,可能作為防禦或展示之用。

恐龍在這些數量眾多、且高度多樣化的主龍類面前相形見絀。儘管幽靈農場內仍發現了為數眾多的虛形龍(Coelophysis)和一些基礎的獸腳類,但真正稱霸了整個三疊紀時期最主要的動物群仍是那些與鱷魚親緣關係較近的鑲嵌踝類主龍與獸孔類。

事實上,整個恐龍類群的動物在三疊紀的卡尼階僅僅佔了所有陸生動物群的1%。此外,也沒有明確的化石證據指出恐龍與其他鑲嵌踝類主龍和獸孔類有什麼競爭上的優勢。一直要到距今約2億年前三疊紀末期的一次大滅絕,才使得恐龍得以真正躍上主舞台,填補生態系中的真空。


References:

Emily J. Lessner; Michelle R. Stocker; Nathan D. Smith; Alan H. Turner; Randall B. Irmis; Sterling J. Nesbitt. 2016. "A new rauisuchid (Archosauria, Pseudosuchia)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Norian) of New Mexico increases the diversity and temporal range of the clade". PeerJ. 4: e2336. doi:10.7717/peerj.23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