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落跑雞

並不是每一種新的恐龍都能夠在野地被發現,並及時的辨認出來。更多的時候,當他們能夠再度重見天日時,還得躺在博物館或各學術機構的櫃子裡好一段時間,等待有人能夠幫牠們驗明正身。

編號ROM 1790的標本,在1934年出土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紅鹿河(Red Deer River)一帶的恐龍公園組(Dinosaur Park Formation)。這具標本包含了一個頭顱骨、骨盆、後肢的長骨與一小截的尾部脊椎。後來這個標本被認為是屬於一隻名叫高似鴕龍(Struthiomimus altus)的恐龍,並封存於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標本號ROM 1790的頭顱骨。Credit: McFeeters et al. 2016.

似鴕龍是一種似鳥龍類(Ornithomimosauria)恐龍,他們是一類體態輕盈的獸腳亞目(Theropoda)恐龍,主要分布在白堊紀的亞洲與北美洲。似鳥龍類具有修長的手臂與擅長奔跑的強健後腿。屬於虛骨龍類(Coelurosauria)的他們也像鳥類一樣覆蓋有羽毛。他們缺乏牙齒並具有類似鳥類的喙,所以一般認為他們是一類雜食性的恐龍。在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裡,奔馳在草原上躲避霸王龍(Tyrannosaurus)獵食的似雞龍(Gallimimus)就是似鳥龍類的成員之一。

不過卡爾頓大學的博士生布萊德利麥費特(Bradley McFeeters)在檢視過了ROM 1790後發現,這具標本上並不具有屬於似鴕龍的指標性特徵,從頭顱骨、髖骨到四肢的長骨都與似鴕龍長得不一樣,且尾部的神經棘也有明顯退縮的現象。這顯示ROM 1790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恐龍,在經過了82年漫長的等待,我們才知道原來他並非我們原來認識的似鴕龍!
ROM 1790的骨骼復原圖。Credit: McFeeters et al. 2016.

麥費特與他的跨國研究團隊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線上的《脊椎古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並將這個新發現的物種命名為避拉帝維茨龍(Rativates evadens)。屬名來自拉丁語源「ratite」的預言者,「ratite」系指平胸總目的一類大型不會飛的鳥類,暗示著在鴕鳥出現以前早已有類似型態的恐龍存在;種小名則是取躲避之意,形容他們迅速敏捷,就像落跑雞一樣能迅速地躲避敵人。
生活在晚白堊紀坎帕階的拉帝維茨龍(Rativates)。Credit: Andrey Atuchin.

根據拉帝維茨龍股骨的組織切片顯示ROM 1790大約8歲,死前已經很接近完全成年的體型。身長約3.3公尺、高約1.5公尺,重達90公斤,體型大約只有最大尺寸似鴕龍的一半。他們生存於距今約7600萬年前白堊紀的坎帕階(Campanian),並與似鴕龍共享棲地,就好像狐狸、郊狼與野狼等親源相近的物種一併共享生存空間般的遊蕩在白堊紀的北美大陸上。

因為似鳥龍類的演化上仍存在的許多的空白,且許多已發現的標本相當的不完整,拉帝維茨龍的發現或許有助於我們釐清北美大陸上與亞洲似鳥龍類物種之間的演化途徑。


References:

McFeeters, B., M. J. Ryan, C. Schröder-Adams, and T. M. Cullen. 2016. A new ornithomimid theropod from the Dinosaur Park Formation of Alberta, Canad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DOI: 10.1080/02724634.2016.12214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