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原來牠們不是恐龍!?

上次跟各位談到大雄的皮之助─鈴木雙葉龍(Futabasaurus suzukii)一類的蛇頸龍其實是胎生動物,該文引起熱烈的回響其實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還感謝各位的厚愛。是說因為考量到原本這個粉絲團按讚的成員多半是生科或相關背景的讀者,所以在該文中就沒有特別說明,故今天特別再寫一個新的主題來解釋這個有點尷尬的小誤會。

「其實大雄的恐龍─皮之助,根本不是恐龍。」

會有這樣的誤會,其實並不能怪一般人,我們的大眾傳媒總是習於把那些已滅絕的古生物與恐龍做連結藉此吸引大眾的目光、提升點閱率,所以連帶著那些在一般人想像中長滿鱗片並有著張牙利爪的恐怖怪獸都被描述為「恐龍」。事實上就連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的科普節目都曾錯誤的將蛇頸龍誤當成恐龍,並大肆的作為噱頭為節目宣傳。然而其實恐龍在科學上是具有清楚的定義一群動物,這樣的錯誤就像是指稱會下蛋的鴨嘴獸是爬蟲類、蠕動身軀的蛇被稱為蟲類、鯨魚被誤當成魚類一樣荒謬。
只有圖中圈起來的動物才能算是恐龍喔!Credit: Wikipedia. Edited by myself.

根據理察歐文爵士(Richard Owen)起先最早的定義,恐龍是「斑龍(Megalosaurus)與禽龍(Iguanodon)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其後代」。根據現在主流的種系發生學,恐龍被定義為包含了三角龍(Triceratops)與現代鳥類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由於蛇頸龍與其所隸屬的鰭龍超目(Sauropterygia)老早就與恐龍的最近共同祖先分家了,所以他們並不是恐龍。同樣的,翼龍也不是恐龍,只有圖表中紅圈範圍內的生物才有資格被稱之為恐龍。

根據這個定義,恐龍又可以按照骨盆的形式而被分成兩類:蜥臀目(Saurischia)與鳥臀目(Ornithischia)。
典型蜥臀目恐龍的骨盆樣式。Credit: Fred the Oyster. Gallery, CC BY 4.0, wikimedia commons.

蜥臀目的恐龍骨盆構造比較近似於恐龍的早期祖先,恥骨朝前。這個分類包含了所有的獸腳亞目(Theropoda)、原蜥腳類(Prosauropoda)和蜥腳亞目(Sauropoda)。其中特別要說明的是,現代的鳥類其實是獸腳亞目恐龍的後裔,而鳥類的恥骨其實正好與典型的蜥臀目恐龍相反,是往後延伸的。這樣的特徵也曾在獸腳類的恐龍當中獨立演化過幾次,其中包刮了鐮刀龍超科(Therizinosauroidea)和最接近鳥類的馳龍科(Dromaeosauridae)。
鳥臀目恐龍的骨盆。Credit: Fred the Oyster. Gallery, CC BY 4.0, wikimedia commons.

而另一類鳥臀目則是因為骨盆的構造類似鳥類,恥骨向後延伸,故而得名。雖然這個特徵只是趨同演化的結果,但鳥臀目恐龍的恥骨多了一塊向前突出的部分,而這個部分並不存在鳥類身上。雖然有些可能是雜食性動物,但大多數的鳥臀目恐龍皆是植食動物。鳥臀目包含了著名的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還有包含了鴨嘴龍類(Hadrosauroid)在內的鳥腳下目(Ornithopoda),以及涵蓋了厚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與角龍類(Ceratopsia)的頭飾類(Marginocephalia)。

希望這樣大家就比較不會搞混了,並非所有史前動物都是恐龍呢。


References:

Benton, Michael J. (2004). "Origin and relationships of Dinosauria". In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7–19. ISBN 0-520-24209-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